王老师 13582612718
王老师 13731188192
省科学技术厅赴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展红色教育培训:在革命圣地探寻科技创新的精神密码
发布时间:2025-07-01夏日西柏坡,松柏苍翠,滹沱河静静流淌。近日,省科学技术厅党员干部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,开展为期三天的沉浸式党性锤炼。与常见“打卡式”培训不同,这次活动聚焦一个特殊命题:在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的土地上,科技工作者如何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?
电报房里悟“速度”:从“石家庄速度”到科技创新“加速度”
在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,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内,三张木桌、一部老式电话、一张泛黄的华北地图,构成了当年指挥三大战役的“神经中枢”。据《西柏坡纪念馆陈列解说词》(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)记载,1948年这里创下日均收发电报257件的纪录,相当于每5分钟处理一份战报。这种高效决策机制,被后人称为“石家庄速度”。
“科技攻关同样需要这种分秒必争的作风。”参训学员在研讨中感慨。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白热化,谁能在原始创新上快人一步,谁就能赢得战略主动。西柏坡干部学院特设的“从战役指挥看科研管理”案例课,将辽沈战役中的“锦州攻坚战”与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类比,引发热烈讨论。
“小米加步枪”的现代启示:科研需要“钉钉子精神”
纪念馆展柜里,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旁标注着“1947年晋察冀军工局仿制日式步枪”。当时解放区条件极端艰苦,兵工厂用马车拉机床、用坩埚炼钢,硬是造出70万支步枪。这种“土法上马”的智慧,让从事基础研究的学员深有感触:“现在实验设备先进了,但攻克‘从0到1’难题,依然需要这种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。”
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专门设计“科研战线上的西柏坡精神”工作坊。学员们分组还原“三大战役后勤保障体系”,发现其中蕴含的“需求导向、资源整合、精准投放”逻辑,与当代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模式高度契合。有学员总结:“搞科研不能只追‘高精尖’,得像老区人民支前那样,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。”
在“两个务必”发源地校准科研价值观
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党旗前,一场关于“科研伦理”的辩论正在进行。墙上毛泽东“不做寿、不送礼”的原始手稿,与某高校教师分享的“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案例”形成鲜明对比。西柏坡干部学院教师抛出一个尖锐问题:“当年党中央规定‘用纸必须两面写’,今天的科技工作者该如何看待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?”
这种“历史照进现实”的教学设计效果显著。参训者自发梳理出“科研经费使用七条红线”,有人提议:“该把‘西柏坡记账本’复制到实验室——每一分钱都要像老区群众交公粮那样用得明明白白。”
带着“问题清单”来,揣着“解决方案”走
培训尾声的成果汇报会上,各小组展示的并非标准化的学习心得,而是实打实的工作改进方案:有的借鉴“土地改革动员经验”设计科技政策宣讲新形式;有的参照“战役总结模板”优化项目复盘机制。
“科技创新和革命事业一样,都要靠人与人的紧密联结。”带队领导总结时提到,此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了“红色教育”与“业务工作”的次元壁——当学员们站在董必武同志睡过的门板床前,讨论“如何改善基层科研条件”时,历史与现实的共鸣自然产生。
作者:李老师
上一篇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