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师 13582612718
王老师 13731188192
发挥代表作用,架起连心桥梁——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实务
发布时间:2025-07-11西柏坡的山岗上,至今回荡着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铿锵回响。战争年代,党与群众同吃一锅饭、同睡一条炕的鱼水深情,不仅铸就了革命胜利的根基,更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精神灯塔。人大代表作为人民意志的代言人,其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成效。在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浸润中,提升代表履职能力,本质是对“为人民服务”初心的时代作答。
西柏坡时期的群众工作智慧,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了鲜活范本。当年,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土坯房里,握着老农的手问收成、听诉求,将群众的“柴米油盐”写进政策纲领;边区干部背着干粮袋走遍村村户户,把“群众想什么”转化为 “我们做什么”。这种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的姿态,正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核心要义。如今,西柏坡干部培训中,“党群鱼水情”专题展通过泛黄的书信、磨损的农具,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到:密切联系群众不是抽象的要求,而是 “一脚踏进田间地头,一耳贴近群众心窝” 的具体行动。
邀请优秀基层人大代表分享履职经验,是提升能力的务实路径。在西柏坡干部培训课堂上,多次组织《如何当好群众代言人》专题分享会。有代表结合西柏坡 “送炭记” 红色故事——当年边区干部冒雪为孤寡老人送棉衣的往事,讲解“收集民意要带温度”;在农户炕头拉家常时,要留意“话外音”;在集市摊位前聊生计时,要捕捉“弦外之音”。还有代表以自身经历示范,将村民反映的 “灌溉难”问题,转化为“关于完善山区水利设施的议案”,需经过“实地走访—数据核实—部门沟通—草案打磨”四步流程,让每一条建议都扎根于群众真实需求的土壤。
西柏坡红色教育中的情景模拟,让履职技巧更易落地。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复原场景里,代表们分组开展“民意收集演练”,有人扮演反映宅基地纠纷的村民,有人模拟记录诉求的代表,在互动中练习“倾听—共情—梳理”的沟通技巧。针对“如何把零散意见转化为高质量议案”的难题,培训中设置“议案会诊”环节,以“西柏坡村人居环境整治”为例,引导代表们将“垃圾清运不及时”“污水乱排” 等碎片化问题,系统梳理为“关于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议”,并附上具体数据和可操作方案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独特之处,在于让代表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悟方法。在西柏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,墙上挂满的“民情台账” 记录着代表们的履职轨迹:哪家的孩子上学路难行,哪片农田的灌溉渠需修缮,都被一一登记、跟踪解决。这种“小事不小视”的态度,正是对西柏坡时期 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 理念的传承。
新时代的人大代表,站在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坐标上,肩负着“架起连心桥” 的使命。通过西柏坡红色教育汲取养分,将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转化为履职清单,让每一次调研都沾满泥土气息,每一份议案都承载民生温度,才能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“代言人”,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上一篇: 西柏坡干部培训:在红色沃土中淬炼党性修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