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师 13582612718
王老师 13731188192
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:在历史现场读懂"赶考"初心
发布时间:2025-07-04在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,几排灰顶土墙的平房静卧于山坳中。这里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"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",如今作为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核心教学区,仍保留着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。当年与会代表们睡过的木板通铺、用过的搪瓷缸,无声诠释着"四不纪律"——不请客、不收礼、不迎送、不搞特殊化,这些细节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最生动的教材。
一、自带被褥的会议:纪律教育的活化石
据中央档案馆史料记载,七届二中全会期间,34名中央委员和19名候补委员分散居住在附近农户家中。与会者需自带被褥,会场不设茶水招待,连朱德总司令都借住在老乡家的厢房里。这种"不搞特殊化"的作风,与当下某些干部培训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。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将这一历史场景复原为沉浸式课堂,让学员在当年代表们睡过的土炕上讨论"两个务必"的现实意义。
二、从"四不纪律"到新时代作风建设
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纪律规范,本质上是对"进京赶考"的清醒认知。如今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课程中,"四不纪律"被延伸为"三问"教学模块:问初心是否淡化、问作风是否虚浮、问能力是否够用。培训基地创新开发"纪律对照清单",将历史上的具体规定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,例如将"不请客"对应现代公务接待标准,让历史经验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。
三、滹沱河畔的实践哲学
与其他红色教育基地不同,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特别注重场景化教学。在复原的中央军委作战室里,学员需要模拟处理1948年的战报电文,体会"一不发枪、二不发粮、三不发人,只靠电报指挥"的决策智慧。这种参与式学习,让"西柏坡精神"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。附近村民口述的历史细节——比如周恩来深夜办公时用辣椒提神的故事,成为解读艰苦奋斗精神的鲜活注脚。
走在培训基地的柏坡岭上,能看到当年毛泽东种过的菜畦仍在耕种。这种"自己动手"的传统被转化为体验课程,学员在劳动中理解"小米加步枪"背后的群众工作法。当现代干部蹲在田埂上与老乡聊收成时,或许更能体会七届二中全会强调"不迎送"的深意——真正的红色基因,就藏在这份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里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