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师 13582612718

王老师 13731188192

培训咨询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
电话:0311-80761606

13582612718 王老师

13731188192 王老师

QQ:84136144(王老师)

邮箱:84136144@qq.com

培训基地:石家庄市平山县革命圣地西柏坡

培训资讯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培训资讯

当乡村振兴遇上"两个务必":农业农村局西柏坡培训实录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

西柏坡干部学院现场教学

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斑驳的墙面上,一幅1948年的《粮食生产统计表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——这张来自河北省档案馆的原始档案显示,解放战争期间,西柏坡所在平山县年均上交军粮达2000万斤,相当于每个农民贡献300余斤口粮。正是这样的历史细节,让前来参加西柏坡红色培训的农业农村局干部们,对"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"有了具象认知。

此次培训以"从支前生产到乡村振兴"为主线,西柏坡干部学院特别设计了"一粮一电"沉浸课程。在复原的中央工委大灶旁,学员们亲手称量当年支援前线的粮袋——每袋30斤,恰是华北农民一人三天的口粮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《西柏坡时期经济工作研究》记载,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,仅平山县就组织2000多头毛驴昼夜运粮,许多群众甚至拆门板铺路保障运输。这种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,成为党性教育最鲜活的教材。

"这里才是真正的‘大数据’发源地。"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,讲解员指着泛黄的《土地改革情况汇总表》说道。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《西柏坡纪事》披露,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,西柏坡每天接收各解放区上百份土改报告,毛泽东同志要求"用算账的办法比较得失",最终形成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。这种用调研数据推动政策制定的传统,与当下农业农村工作方法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
西柏坡红色培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实践课堂。在滹沱河畔的田间课堂,学员们对照1949年华北局《农业生产奖励办法》手稿复印件(现存西柏坡纪念馆),讨论如何将"劳模运动"经验转化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。有学员感慨:"当年用一匹布奖励开荒能手,现在用政策激励规模经营,本质上都是调动农民内生动力的智慧。"

夜幕降临时,培训组在中央办公厅旧址体验"马灯办公"。军事科学院《解放战争全史》记载,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,西柏坡发电量仅够军委作战室和机要处使用,其他部门全靠煤油灯照明。这种资源极度匮乏条件下创造奇迹的案例,引发了关于"小财政办大民生"的激烈讨论。西柏坡干部学院教师适时引导:"当年用‘三斤小米养一个兵’,今天如何用有限资源撬动乡村振兴?"

结业仪式上,全体学员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重温"六条规定"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场展柜里陈列着1949年3月中央机关迁离时的《物资移交清单》(中央档案馆藏),其中特别注明"桌椅板凳全部留给老乡"。这种"不拿群众一针一线"的纪律意识,为新时代农村工作作风建设提供了镜鉴。

此次培训的意外收获,是发现了西柏坡与三农工作的双重基因。据《人民日报》1949年2月报道,党中央在此曾组建华北农业试验站,培育的"平山4号"小麦良种使亩产提高20%。如今,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与农耕文明,正通过党性教育的创造性转化,持续滋养着乡村振兴的实践沃土。返程途中,有干部在笔记上写道:"当年用毛驴驮出江山,现在要用智慧驮起乡亲们的幸福。"

作者:李老师